11月27日,上海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叶志明教授在伟长楼为全体2011级研究生作"关于科学研究中的负责行为——与同学们谈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 的主题讲座,同时拉开了我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的序幕。
作为上海市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团专家之一,叶校长将第一讲的内容定位于研究生的科学道德养成与学风建设工作,希望通过宣讲活动,能正确引导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特别是在校研究生遵守学术规范,旗帜鲜明地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叶校长在讲座一开始就引用院士钟南山指出的当前科研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浮躁,不踏实,以及目前很多国国际专业学术杂志主编批评中国某些科学研究论文存在的"四宗罪",即:伦理问题、造假问题、抄袭问题、一稿多投问题,提醒广大研究生应清醒地认识到:科研诚信是科学事业发展的基础、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要求同学们掌握科研工作规范,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
讲座从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科学伦理、科学规范四个部分分别展开。科学精神是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贯穿于科研活动全过程的共同信念、价值、态度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包括追求真理的信念、用于探索的精神、遵循实证的方法,讲求理性的态度。研究生应当从求真、实证、进取、协作、包容、民主、开放、理性怀疑等方面努力,提高沟通交流能力,正确处理利益、荣誉、道德和伦理等关系,拓展对物质世界、生物界和人类的认识,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识结构。
科学道德是社会道德在科研活动中的表现,主要指科研活动中的科研工作者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应该具备的道德素质,既表现为科研工作者在从事科学研究活动时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人格,也具体反映在指导科研工作者正确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互相关系的行为准则或者规范之中。科学道德主要包括求真务实、实事求是;自觉抵制弄虚作假、浮躁浮夸等学术不端行为等。叶校长重点分析了科学精神、科学伦理、科学规范与科学道德之间的关系,希望研究生同学在学术研究和知识学习中,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形成良好的学风。
科学伦理指科研人员与合作者、受试者和生态环境之间的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考察的是科研人员自身的道德修养、品行和诚实及杜撰、抄袭、剽窃及学术不当行为产生的根源、表现、危害及对策。叶校长以"猫旋之谜"作为案例,既说明科学研究中的假设演绎法例子,层层展开,又明确告诉同学们为了探索事实真相,科学家们所具备的不断探索的求真精神。他还要求同学们努力学习许多专业以外的知识,包括历史、哲学、社会学、文学、艺术、宗教和伦理学等帮助自己认识自我。
科学规范是基于科研道德和科学共同体共识的,具有稳定性、连续性的规则和安排,因而具有文化的意义,要求研究者自觉遵守和共同维护,主要包括诚实原则、公开原则、公正原则、尊重知识产权、声明与回避原则等。叶校长向全体研究生讲解了学术杂志上发表的惯例、交流的方法、荣誉的分配、论文署名原则等,并列举了科学中的不轨行为,指出了对违背道德标准行为应采取的反应。叶校长推荐研究生认真学习《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和《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为科研生活的开始奠定坚实的学术诚信基础。
在讲座的最后,叶校长送给研究生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做别人做过的事情是很容易的,跟着别人后面做事也是容易的,难的是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创新就是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做研究,只有第一,没有第二"。
在现场互动环节,2011级研究生同学分别就实习与学习的平衡、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联系等问题向叶校长提问,叶校长结合研究生实际一一悉心解答。同学们感到受益匪浅,并纷纷表示,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一定要求真唯实,共同拒绝和抵制有损学术道德和中华美德的行为,做一个守诚信、讲美德的科研工作者。
上海大学作为上海市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的七个宣讲片区之一,将分校级层面和学院层面展开宣讲,做到对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全覆盖,并积极总结学校多年来预防学术不端行为的经验,进一步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研究生工作党委 郭慧梅